文/蔡禎尹職能治療師
小品是即將入小學的輕度腦性麻痺的孩子,初次評估時,家長欣慰的說:「蔡老師,孩子緩讀的這一年我陪她苦練寫字,終於會寫數字、注音符號了。」為了確認孩子的書寫效率及品質,我請孩子當場寫一次,結果發現,與其說孩子在寫字,倒不如說她在畫字或拼湊。
整體而言,書寫對這個孩子是吃力的,而且她對於書寫的概念並不穩固,現在之所以能夠寫出數字及注音符號真的如家長所說,是過去一年苦練來的。因此一做測驗或多點變化,孩子就有明顯困難。互動過程中,家長憂心且沒信心的提出疑問,例如:孩子光是學會數字及注音符號就練一年了,蔡老師對她要求會不會太高?我以為她會寫大概的樣子就好。於是,我花了一些時間與家長溝通討論,發現其實家長在過去一年陪伴孩子練習時所承受的挫折遠比孩子多,所以家長變得「不敢想、不敢要求」孩子在短時間內有顯著的進步,更「不敢相信」孩子可以達到更高的要求及目標。
根據評估結果顯示,孩子能力不足的部分包括:運筆及手眼協調、空間相對位置概念、動作起始及結束、視覺注意力。而上述這些能力,只要透過適當教學及引導方式,孩子的書寫效率及品質必定能有一定程度的進步。
接下來的幾次上課透過活動分析、活動拆解及合成、難易度調整,協助孩子理解書寫的概念,孩子也在課堂中將其能力展現出來。於是,家長慢慢能夠理解,運用「土法煉鋼」的方式雖然可以讓孩子學會發展表上的指標文字,但訓練耗時效率低;而建立書寫概念,可以幫助孩子類化、提升學習文字符號的效能,明顯降低家長及孩子的挫折感及習得無助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