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20727 RDI家長實作督導班-平日小夜班

「放慢速度,留心引導」這個概念在第一次工作坊就會跟家長提到,但家長要能夠確實調整到這個狀態通常都需要練習一段時間。

很多時候引導者主觀認為身為一個大人已經有「等待小孩」了,但等待時間對孩子而言常常是不夠的,也因此孩子沒有足夠時間思考及回應。這種情形很容易發生,想當初我在受訓過程也是如此,督導說的重點我都記住了,但實作錄影交作業時就是被退件要求重做。所以,家長的挫折我懂,我當初學習的時候要不但要克服自己的破英文,還要想辦法揣摩督導要求做到的樣子真的很煎熬。

今天上課我看到家長雖然只做到放慢速度,尚未達到留心引導,但僅僅如此調整,就已經營造一個適當的情境,讓孩子能夠參與投入及動態思考了。

很多時候因為時間壓力,孩子各領域發展里程碑的落後,會讓我們想跟時間賽跑而慢不下來。或是即使略微放慢速度,但還是想要在同一個練習活動中,練習到所有項目,但這樣的資訊量過於龐大,孩子理解不來,學習效果反而不理想。

文章標籤

Rita Tsa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文/蔡禎尹職能治療師

小品是即將入小學的輕度腦性麻痺的孩子,初次評估時,家長欣慰的說:「蔡老師,孩子緩讀的這一年我陪她苦練寫字,終於會寫數字、注音符號了。」為了確認孩子的書寫效率及品質,我請孩子當場寫一次,結果發現,與其說孩子在寫字,倒不如說她在畫字或拼湊。

    整體而言,書寫對這個孩子是吃力的,而且她對於書寫的概念並不穩固,現在之所以能夠寫出數字及注音符號真的如家長所說,是過去一年苦練來的。因此一做測驗或多點變化,孩子就有明顯困難。互動過程中,家長憂心且沒信心的提出疑問,例如:孩子光是學會數字及注音符號就練一年了,蔡老師對她要求會不會太高?我以為她會寫大概的樣子就好。於是,我花了一些時間與家長溝通討論,發現其實家長在過去一年陪伴孩子練習時所承受的挫折遠比孩子多,所以家長變得「不敢想、不敢要求」孩子在短時間內有顯著的進步,更「不敢相信」孩子可以達到更高的要求及目標。

    根據評估結果顯示,孩子能力不足的部分包括:運筆及手眼協調、空間相對位置概念、動作起始及結束、視覺注意力。而上述這些能力,只要透過適當教學及引導方式,孩子的書寫效率及品質必定能有一定程度的進步。

    接下來的幾次上課透過活動分析、活動拆解及合成、難易度調整,協助孩子理解書寫的概念,孩子也在課堂中將其能力展現出來。於是,家長慢慢能夠理解,運用「土法煉鋼」的方式雖然可以讓孩子學會發展表上的指標文字,但訓練耗時效率低;而建立書寫概念,可以幫助孩子類化、提升學習文字符號的效能,明顯降低家長及孩子的挫折感及習得無助感。

Rita Tsa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     今天研習時,我角色扮演兩歲語言遲緩的小孩,讓一起研習的語言治療師教,過程中治療師要練習講師強調的''等待孩子主動、跟隨孩子、適當的輪替......''

    但治療師很心急的,以口語及動作示範教我企鵝爬樓梯再溜下水道的玩具(遊戲)怎麼玩,讓身為小孩的我,一整個不知道怎麼不知道怎麼去玩。因為大人一直示範、一直講、一直拿企鵝,我的理解跟動作完全跟不上他,也不知道怎麼伸手去碰玩具了。突然間治療師把開關關掉,我停在那裏不知所措,結果治療師說:「玩具突然停了,你不是應該要看我嗎?」。我只好暫時恢復成大人跟她說,身為小孩的我還沒找到遊戲的規則(而且你講話跟示範的速度太快、太複雜了),而且我都沒有玩到,我沒有主動參與,所以整個狀況外,搞不清楚原來自己的遊戲被中斷(破壞)了。

    重新開始後,我觀察到一些規則後,開始把企鵝抓到第二層水道溜下去,溜了五六次之後,治療師想要跟我輪替,所以把我正在等待往上爬的企鵝抓走學我做(我內心超錯愕的,那是我要抓的企鵝耶~),然後我感到壓力好大(有人要搶我的企鵝,我要趕快抓),緊盯著要爬上來的企鵝(心想,我一定要抓到他,但治療師的手在那附近,讓我好緊張,我不想要被他搶走、破壞),雖然這次抓到了,可是治療師馬上又走另一隻企鵝了(我內心更焦慮,我的企鵝~可是我動作好慢,會不會不等一下又被抓走了,好想要爆走跟大叫,因為我不知道怎麼跟治療師說不要抓我的企鵝)......

    故事還有後續,只是玩到這裡我們兩個感觸就已經很深了,最後還開玩笑說,一個是有點自閉症特質的孩子,另一個則是有點注意力不足過動衝動的治療師...

    其實,今天最重要的心得是,我似乎更能夠同理低口語或自閉症孩子的心情了,講師講的''等待''說起來容易,做起來難,大人一定要練好這樣的功夫,否則別怪孩子為何一天到晚暴走(其實我今天很想演爆走的,超融入)

Rita Tsa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貓頭鷹疊疊樂~^ ^

貓頭鷹疊疊樂   

四物飲空瓶當作小收納罐

小花、草地、大向日葵一起組合在一起

創作...有時候似乎沒有為什麼?

Rita Tsa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從國際健康功能與身心障礙分類系統(ICF)談打字溝通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文:蔡禎尹 職能治療師

   接觸打字溝通十個月以來,讓我對許多身心障礙兒童的能力改觀,也學到以更謙卑的態度及更開闊的心胸,來學習自己不熟悉的方法,並在臨床工作上嘗試運用,期待自己能夠提供個案機會調適,以促進個體在個職能領域的獨立,並增進其生活品質。 

   然而,對於自閉症者使用打字溝通的方法,對於許多人來說,仍然是陌生的、不可置信的、甚至是反對的。這些聲音對於已經在使用此方法的孩童及師長,無疑是一種打擊;對於未接觸而想嘗試者,在心理上也會多了更多的擔心,影響介入的時機。

未命名  

Rita Tsa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

1 2345